中韩“端午”大不同,这些区别你知道吗?
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慢慢临近,我们的邻国韩国,也在准备过端午祭。2005年,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遗之后,很多人认为是抢了中国的端午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忿忿不平。对此,我们来认识一下韩国的端午祭到底是怎样的节日?它跟中国的端午节区别在哪?
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其实并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完全不同。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相近。
端午节VS端午祭:名称
在我国,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五”或“重五”。由于古代“五”与“午” 相通, 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重午”,是我国民间夏季重要的传统节日。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第一个“马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
端午节VS端午祭:起源
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尸体;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祭日、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忌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相传,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驾舟顺江而下打捞他的尸体,当时正在湖上打鱼的渔夫们得知后,也竞相划舟帮助打捞。捞而不得,渔人们悲痛万分,其中一人将带给屈原的粽子和鸡蛋投入江中,以期鱼虾饱食之后免去吞食屈原的尸体。一名老医生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欲药昏蛟龙水兽,让它们远离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便有了端午节赛龙舟、端午食粽、饮雄黄酒等习俗。
农历五月酷暑炎热,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避邪驱瘟的风俗,如端午节这天,人们也会早早地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门边,其枝叶上散发出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
端午节VS端午祭:习俗
韩国的端午祭,在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江陵地区的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端午节VS端午祭:影响
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端午节几乎是全民共庆的一个节日,中国56个民族中有36个民族是过端午节的。
在韩国,对于端午祭,江陵之外的其他地区中很多的韩国人已经不是很了解了。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启迪
学者认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转型,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一、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关注
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都需要倾注更多的关注。中国各种民族文化纷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在慢慢的消失,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以惊人的速度离开我们的现代社会。韩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
二、节日民俗不能完全商业化,应保留它民间的特色
两国的端午活动都对经济的效益较为关注,为发展地方的经济的目标突出。然而民俗文化毕竟是很单纯的,如庆阳香包节的香包、皮影、剪纸等等都是由当地百姓手工制作。这些工艺品虽然大都是为了在香包节期间销售,但是民间艺人在制作这些工艺品的过程中所灌注的文化意义也是不可与之剥离的。
同样,韩国虽然也是为了发展当地文化旅游搞很多活动,但是活动本身是有其含义的,这些活动正是民俗价值的表现。因此,应当注意,在开发民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其经济利益,应当保留其民间特色,还原民俗以本来面目。
三、民俗教育需要重视
教育现象体现了社会、文化行为的变化过程,民俗教育是传承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去教育市民。以韩国江陵市为例,市民可以在民俗课堂上学到美术、古典文学、法律、音乐、文学、东方哲学、地方行政、经济、国乐、子女教育、环境、女性学等等。
或通过地方教育机构,将民俗教育与国家教学计划相结合,可在小学、中学、高中开设地方民俗文化课程,或在学校开办协会等教育形式。如此,使学生们增加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建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