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时政 国际 财经 高层 理论 论坛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间 军事 港澳 台湾 图片 视频 娱乐 时尚 体育 汽车 科技 食品
韩国频道
首 页 内政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科技评论娱乐旅游时尚留学图片TV商务

史海钩沉|不应被遗忘的《马关条约》

2015年04月18日 10:18:50 | 来源:新华网

   媾和谈判的两位主角:伊藤博文与李鸿章 冮冶摄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关于甲午战争有如下描述:

   “开战时,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动员总兵力约12万人;海军拥有军舰28艘、5700吨位和4艘鱼雷艇。清军步兵(包括炮兵)和骑兵30万人,开战后加上新编制部队据说有60万人,但推测投入战场上的兵力要比日军少;海军出动了包括两艘钢铁巨舰在内的25艘军舰,其吨位与大炮火力超过日军,但新旧大小不整,作为舰队缺少协调与统一性。

   “就是说,在兵力的‘量’上清国陆海军都多于日本,而在‘质’上清军明显不如日军。在清军中,由于军阀地方割据,军队装备及编制杂乱,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由于军阀私家兵的特性,士兵训练程度低下,指挥官不成熟。这反映了清国政治、社会体制封建性的本质。而与之相反的是,日本政治上高度统一,国民大众被成功地动员到战争中来,军队组织及编制整然有序,上通下达,训练有素。

   “清政府在开战后其意志也不统一,几乎只有李鸿章的北洋军阀部队在对日作战,李鸿章本人也缺乏战意。……。”

   再看看当年日本举国上下是如何应对战争的。

   “宣战后,日本政府将大本营移址广岛,天皇作为大元帅亲临广岛大本营,建立了举国一致的战时体制,以‘讨惩清国’之口号煽动起全体国民的敌忾心。战局呈现出日军连战连胜的局面。”

   井上清有关甲午战争的记载让人沉思良久。110多年以前,中日战力相差无几,但战局却呈一边倒之势,原因想必再清楚不过:面对一个通过维新,正发奋图强的日本,有如一盘散沙的清政府,究竟能有多少胜算?

   据说,在朝鲜陆战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就想早点儿求和,先派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前往日本,作为他个人的代表前去求和,但遭到伊藤博文的拒绝,认为此人不具备使节的资格。之后,李鸿章在1895年1月底又派两名中国人(张荫垣、邵友濂)作为全权代表与美国人顾问前往广岛,但伊藤博文等人认为在战场上进一步扩大战果后谈判更为有利,于是又放出话:如清国真想媾和,非李鸿章级别的人物不可。在推延媾和时间的同时,日军加紧进攻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并打算将这一带占为己有。

【纠错】 [责任编辑: 毕秋兰]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6011345601671